2018年的暑假结束了,这是我在北京新东方度过的第八个暑假,前几天翻看了一下课时统计,我已经教授了超过13000小时的课程,回顾与学生相处的这13000小时,以及在这期间留学行业上发生的变化,颇有感触。
教学材料的更新,留学低龄化的趋势,导致了授课和服务上的变革。
记得我最开始教授托福阅读时,TPO只有24套,TPO11之后的比较难的文章就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料了,每出一套新的TPO都被视若珍宝。现在TPO已经到了54,文章的难度、风格发生了不小的变化,教学中已经几乎不再使用TPO20之前的文章了。现在的考生有这么多套题目可以做,真是挺幸福的,如果能完善精读精听,就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了。
2011年那会教授的托福的学生有1/3是大学生,学生做题的难点主要在于句子的理解过于中式,单词的问题反倒不大,课下背诵的情况都还不错,作业完成也比较自觉;记得当时有一个对外经贸大学的大三学生,准备出国读研,在准备托福阅读的时候,句子理解有比较大的问题,我要求她翻译了几乎所有TPO的文章,之后针对她薄弱的地方,我还布置了一些《经济学人》上的相关文章的翻译,后来考试中阅读四科最高,26分。
现在,随着低龄化出国的趋势,学习托福的学生基本上以高一甚至初中的孩子为主,大部分是00后,学习英语的轨迹和习惯与之前的学生大不相同,很多学生从小有良好的英语环境,语感、发音都不错,但单词普遍偏弱,且背诵习惯不好,不爱背、不爱写、记不牢,单词越来越成为提分的一个重点,老师及学顾要抓的一个难点。授课的方式也从之前的以翻译句子为主,变成了引导理解文章为主:这些孩子有基本的语感,对于句子有自己的理解,但有时理解错了句意而不自知,又不爱做传统的翻译练习,觉得翻译浪费时间、没用,所以在教学中,应该适当改变传统的语法、翻译等在教学中的应用,结合文章的理解,对学生多加引导。
备课、授课的过程应该是探寻和变化的过程,没有方法是适用于所有人的,是一成不变的,对教学如果不能时刻抱有热情,慢慢就会被时代淘汰。
至于服务,我记得最早的课堂反馈是由任课教师每天发送word版的文字反馈至统一的邮箱,学习顾问每周三次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。家长较少会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来。
现在有了4+1反馈,老师每节课后填写学生的课堂内容、作业情况等,并反馈至家长的微信群,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当天的在校学习情况。“4+1反馈”建立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,加强家校合作。学习顾问每天监督学生的单词和作业打卡,老师可以及时在学习群里反馈,家长也全程参与其中。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是帮助学生提分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。
教学教研逐渐形成规模,导致了使命感的变化。
最初我在备课时,准备讲义和PPT足足用了两个月,全部题目都是自己找、录入,之后发给教务打印,当时学生在领教材时都会说明是XX老师的XX讲义,因为每个老师的讲义都不一样,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,当然也有老师完全不用讲义。学生学到的内容差异性很大。
随着授课时长的累积,以及教学教研逐渐形成规模,我开始有了更高的使命感,2016年暑假后,我的授课时长达到了10000小时,我竞选上了集团培训师,我希望可以培养更优秀的教学团队,影响到更多的人。
教学的团队应该是严谨且不断变化中的,老师们应该有这样的机会坐在一起,讨论题目的讲法,有多少种讲法,哪种讲法最好,比出高下。题目的考点都有哪些,以及哪些会是隐藏考点,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哪些,经过反复的教研讨论,列出明细,排出优先级,最后汇总成可交付的教学产品,供学生使用。VIP的课程因人而异,因材施教,但这些需要在统一的大纲下进行,可以以不同的顺序、有不同的重点,但最后应该殊途同归。这是教研的智慧,老师从讨论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、得到提升,学生是教研产品的直接受益者。没有教研的团队一定不是好的教学团队。
我记得最早有教研的概念时,还是所有科目的老师聚在一起,各自发言,内容比较自发性,也没有形成规模。现在VIP的老师们会在每个春秋季都进行集体教研和分科教研,研发新的产品、练习册,反复校对题目的讲解,反复讨论文章中的细节的理解,对教学材料进行更新和迭代,然后把最优质的内容呈现给学生。
这是我引以为傲的教学团队,教研会是我们教学能力的源头,像活水一样,不断为教学注入活力。暑假结束了,秋季的教研还会远么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