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手机行业,小批量订单往往是厂商的“烫手山芋”——生产线切换成本高、供应链协调难,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亏损。但成立19年的酷赛智能,却把这种“麻烦”变成了核心竞争力:即便是小批量CKD(全散件组装)订单,依然能实现盈利。这种“反常识”的能力,恰恰源自其深耕近20年的柔性生产制造能力与精细化管理运营体系。

酷赛智能的柔性生产,首先体现在对“多样化需求”的精准响应上。作为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、服务40余家海外活跃客户的本土手机端对端解决方案提供商,其面对的市场需求堪称“碎片化”:欧洲客户需要带热成像镜头的三防手机用于工业检测,中东客户看重极致续航与本地化UI,拉美市场则对成本敏感且要求适配本地运营商网络。
为应对这种复杂性,酷赛智能打磨出一套“公版基底+定制化模块”的柔性方案:先搭建成熟的公版硬件架构和软件平台,再根据客户需求快速嵌入定制化组件——比如调整摄像头参数、适配本地语言的系统,甚至加装扫码镜头等特殊功能。这种模式下,生产线无需大规模改造就能切换产品,小到几百台的CKD订单也能高效落地。
而精细化管理则是柔性生产的“压舱石”。酷赛智能的海外业务占比约七成,不少市场存在高关税、整机准入难等问题,只能通过CKD/SKD(半散件组装)模式与本地伙伴合作。这类订单往往批量小、品类杂,对供应链协同和成本控制要求极高。
酷赛智能的解法是“颗粒度管理”:从元器件采购端建立全球化备选供应商库,确保小众配件也能快速调货;生产端通过数字化系统动态调整排期,将设备切换时间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/3;运营端则通过“网格化”市场覆盖,提前捕捉区域需求,降低库存周转成本。这套体系让其在小批量订单中依然能守住利润空间,这在行业实属罕见。
如今,全球手机市场趋稳但需求更趋多元,酷赛智能的柔性生产能力正成为破局关键。从2014年进军海外至今,其订单量逐年翻倍,2024年营收仍保持正增长,背后正是“以柔克刚”的生存哲学——用19年积累的柔性生产与精细化管理,把每个“针尖大”的市场需求做到极致。酷赛智能的实践或许证明:真正的竞争力在于适应变化的能力有多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