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误区一:科学启蒙不必太早
孩子是带着好奇来到世界的,很小的时候,这位“婴儿床里的科学家”就在观察我们,他兴致勃勃地试图理解身边的人,周围的东西,听到的各种语言,不断的进行各种微小实验来明白这个世界。
国外科学研究发现,在0-2岁,孩子主要通过自由探索和自发的试验,来发展肌肉的协调性,发展自己的知觉,形成对世界的感性认识。2岁以后,爸爸妈妈就可以开始用动作、实物演示等方式,让孩子对自然现象有特别的关注了。
3岁以后,就可以开始正式的科学启蒙了。所以,五六岁才开始,你就让孩子的好奇心闲置太久了!
02误区二:科学启蒙靠资料就够了
70后80后这一代,小时候的科学启蒙,大概就是一套“十万个为什么”吧。今天很多偷懒的父母,也是买一套书给孩子了事。
其实,国际上最通行的幼儿科学启蒙方法是“创造性探索”。即让孩子亲自参与和体验科学实践,允许孩子个性化自己的科学活动,创造神奇、神秘的体验,引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好奇心,并在流程明确的操作过程中,熟悉掌握科学实验的相关技能。
03误区三:“为什么”不重要
我们经常看到,爸爸妈妈把孩子带进一座花园或一片田野,指着花草动物对孩子一一讲解:这是喇叭花,这是蝴蝶,这是……似乎孩子记住了很多动植物的名字,就很长知识了。
其实孩子更好奇的,是动植物背后的“故事”。
美国物理学家、原子弹理论先驱费曼,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去附近的树林里散步,在别的孩子的父亲忙着告诉孩子这是一只什么鸟,那是一只什么鸟的时候,他的父亲鼓励他去观察小鸟为什么有某种举动。
然后鼓励他思考后提出假设,再去验证。这是费曼在科学研究中终身使用的方法,他在没上学前,父亲就在树林里教会了他。
04误区四:男孩比女孩更适合学科学
男生比女生更擅长数学和理工科学习,这已被证明是没科学依据的。海德博士曾说过,这种“理科**歧视”杀伤力巨大,因为“它会挫败女孩们从事数学或工科专业的勇气,也会影响数学教师对待男生和女生的态度”。错误的理念,对孩子将是致命性的打击。
05误区五:孩子没天赋没必要科学启蒙
其实没几个孩子不喜欢科学,关键在于他最初是如何和科学接触的。同时,也没有多少喜爱科学的人,最终成为真正的科学家。
憨爸认为,人人都有科学素养的种子。不是因为要成为科学家才学科学,正如不是因为要成为音乐家才去听音乐,弹钢琴。
科学是伴随终生的,是无人可以剥夺的权利,除非自己放弃。
|